发布日期:2022-03-17 浏览量:6954
1、呼吸道病毒传播路径都有哪些?
有图有真相:从下图可以看出,呼吸道病毒的可能传播路径包括短距离路径、长距离路径和接触污染的环境。

呼吸道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各种可能传播路径的示意图
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: a commentary,2019,BMC Infectious Diseases
2、什么是气溶胶?
气溶胶是指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,其颗粒直径在0.001~100μm之间,凡含有病原体的可统称之为微生物气溶胶。
气溶胶包括生物气溶胶、化学气溶胶;固体气溶胶、液体气溶胶等。
气溶胶的传播能力与颗粒大小有一定关系,如图所示:

值得注意的是:小颗粒可能参与短距离传播,但相对于大飞沫更易蒸发形成飞沫核,具有潜在远距离空气传播的能力。
3、气溶胶与飞沫如何界定?
依据气溶胶广义的定义,从直径来看,气溶胶的大小覆盖了飞沫。但是从疾病传播和医护人员选择PPE的角度来看,目前尚无明确界定飞沫和气溶胶的标准,但通常将更小的颗粒视为气溶胶颗粒。
来自WHO和美国CDC的观点认为:
>5µm颗粒,视为与飞沫传播有关;≤5µm颗粒,认为是气溶胶传播。
美国传染病学会则提出:
10~100µm之间的颗粒,可视为飞沫传播;<10µm或更小的颗粒,认为是气溶胶传播。

4、气溶胶传播 = 空气传播?
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是一回事吗?看看不同的指南、文献怎么说:
医院隔离技术规范:空气传播是指≤5µm的带病原微生物微粒通过空气的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;
传染病学教科书:空气传播分为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等形式,其中飞沫核传播即气溶胶传播。
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(WS/T 511-2106):经空气传播疾病是指由悬浮于空气中、能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(>1m),并长时间保持感染性的飞沫核传播的一类疾病。包括专性经空气传播疾病和优先经空气传播疾病。
飞沫核是飞沫的水分蒸发后的残留物,它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,并具有远距离传播的潜力,是空气传播的载体。
通常人们所说的“空气传播”是指<10μm气溶胶颗粒;也可以说气溶胶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形式,而微生物气溶胶是空气传播的载体。
Roy CJ于2004年发表在 N Engl J Med的研究对空气传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,该分类更有助于理解气溶胶传播:
类别 | 传播特点 |
专性传播obligate | 唯一只能通过空气传播。在自然条件下,仅通过气溶胶沉积在宿主远端肺部而引起的感染。如结核病 |
优先传播preferential | 可通过多种途径自然引发感染,但优先通过气溶胶沉积在宿主远端肺部而引起的感染。如麻疹、水痘 |
机会性传播opportunistic | 通过其他途径自然引起疾病的病原体,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可能通过微小的气溶胶颗粒传播。如SRAS |
值得注意的是,机会性空气传播一般不认为是空气传播,在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,只需要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。但当在特殊环境(如密闭空间)和条件下(如进行气管插管、吸痰等)时,通过气溶胶传播风险明显增加,医护人员应采取更高级别的防护措施,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、护目镜/面屏等。
5、气溶胶如何产生?
途径一:当病人在呼吸、说话、唱歌、咳嗽、打喷嚏等呼吸活动时可产生气溶胶。日常呼吸活动产生气溶胶的特点如下表:
活动类别 | 飞沫个数 | 传播速度 |
咳嗽 | 3000个/次 | 10m/s |
打喷嚏 | 40000个/次 | 20-50m/s |
说话 | 600个/分钟 | 5m/s |
呼吸 | / | 1m/s |
途径二:医护人员在实施产生气溶胶的医疗操作(AGP)时,如:如支气管镜检查、气管插管、使用高功率电动工具进行牙科和整形外科操作、心肺复苏(胸外按压)、除颤、胸部物理治疗等操作。常见的产生气溶胶的医疗操作及机制如下表:
常见的产气溶胶的医疗操作 | 产气溶胶机制 |
支气管镜检查 | 诱发咳嗽 |
心肺复苏 | 诱发咳嗽 |
无创通气(BiPAP,CPAP,HFOV)* | 机械播散 |
气管插管 | 诱发咳嗽 |
鼻饲管插管 | 诱发咳嗽 |
人工气道 | 机械播散 |
外科手术 | 手术切割和喷溅 |
吸痰 | 诱发咳嗽 |
雾化治疗 | 机械播散 |
使用高功率电转工具 | 机械播散 |
6、影响气溶胶微生物生存的因素及进入人体沉积部位有哪些?
影响微生物气溶胶生存的因素包括悬浮介质、温度、相对湿度、氧敏感性和暴露于紫外线或电磁辐射等因素。 其中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是气溶胶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。
气溶胶进入人体后的主要沉积部位和致病机理如下图所示:


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标准,被吸入并沉积在呼吸系统(上气道、支气管、肺泡)中的气溶胶颗粒百分比。
7、气溶胶一定致病吗?
气溶胶是否致病取决于气溶胶颗粒的大小、空气流速、微生物稳定性、是否为密闭空间、气溶胶的浓度及暴露时间等因素。

气溶胶内微生物存活率和感染风险示意图
以上内容转载自:SIFIC感染循证资讯
作者|韩玲样、王广芬
(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